首页 资讯

长城脚下的非遗故事|张家口美食“一窝丝”|观速讯

发布时间:2023-03-24 10:24:29来源:长城网

摘要:马市口“一窝丝”烙饼是怀安县渡口堡乡马市口村的特色小吃。马市口村始建于明代,不仅是明长城沿线的关口,也是著名的马市贸易场地,因此得名马市口。当时各地商贾云集于此,“一窝丝”饼在这种繁荣的经济环境下产生,是长城内外民族交融的一个缩影。

在张家口的美食中,让游客口口相传、留恋不忘的有一种特殊的烙饼,它有一个形象的芳名——“一窝丝”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张家口美食“一窝丝”。

“一窝丝”又称盘香饼,是张家口市怀安县马市口村著名的地方风味美食。到怀安的游客慕名而来,对“一窝丝”饼赞不绝口。“一窝丝”是传统面点,色泽金黄,甘甜而酥脆。“一窝丝”看似一张饼,提起一根丝,加水一碗面,色香味俱佳,有的赞叹说是京西第一面食。2009年,“一窝丝”制作技艺入选张家口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。

“一窝丝”美食源于清代。清朝光绪年间,“一窝丝”烙饼店的掌柜郭生堂和一家刘姓店主同期开店,因为相互竞争激烈,都想用一技之长赢得更多市场。有一年,从怀安南川来了一个外地做工的陈大师傅,擅长制作一种特殊风味儿的烙饼:用上等白面和麻油做成三尺长的拉面,然后取其一根卷在一起擀成饼,放在锅里加麻油烙熟,形状就像一条微小版的盘曲蛟龙,提起来是连续不断的一根线,放下又还原为一窝丝。

用白面和麻油做成拉面。

郭生堂亲自找到陈师傅,诚恳地拜师学艺。在掌握诀窍的基础上,又用心改进手艺。功夫不负有心人,此后郭家店生意兴隆,郭生堂也成了远近闻名的“一窝丝”烙饼创始人。

“一窝丝”分为甜类和咸类两个类型,甜类佐以白糖,咸类加入精盐。“一窝丝”要求精工细作,在选料、水温、和面、切面、拉面和时间火候方面都很讲究。制作的原料主要包括白面、胡油、白糖、精盐等。白面要用管涔山的水浇灌成熟的小麦磨制,胡油要用本县纯种胡麻生产的胡油,白糖要用上等的绵白糖。

制作时,第一步是将达到一定甜度或咸度的糖或盐用温开水化解,用来和面,然后将面放在面案上醒40到50分钟,再抻成“一窝丝”细面。第二步,将饼铛放在火上烧热,用湿布抹一抹,如果不冒白气,就可以放上饼坯,饼坯上再刷一次油,烙一二分钟后,继续烙到外皮呈金黄色,说明饼已熟透。取下后,用手指在饼的中间捏住,使饼丝散开即成。

刚出锅的“一窝丝”。

优选的原料保障了优质的产品,刚出锅的“一窝丝”烙饼油晶晶、香喷喷,不仅赏心悦目、可口美味,营养价值也很高。

“一窝丝”技艺所在的马市口,是长城内外游牧和农耕民族经济贸易的活跃区,属于明长城宣府镇的辖区。马市口村始建于明代,是当时马市贸易的著名关口,马市口也因此得名。

张家口美食“一窝丝”。

马市口有“一将挡四面,鼓鸣三省警”的美誉,南临东洋河,北靠古长城,是通往蒙古部族的要道。当时,各地商贾、马贩云集于此,饭店数量也与日俱增。南来北往的客商在马市口相聚,生意之外的饮食必不可少。为了招揽天南海北口味各异的食客们,各家店铺纷纷推陈出新,怀安三宝之一的马市口“一窝丝”就在这种繁荣的经济环境下诞生了。品尝“一窝丝”,回味长城美食故事,可以更好地体味悠久的长城文化和多彩的民俗风情。

上一篇 下一篇
推荐阅读 more